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,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“現代化越往前走、物質生活越豐富,人民群眾越喜歡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,農業除了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,其生態涵養、休閑觀光、文化傳承的功能就越能發揮積極作用。”總書記的這番重要論斷,既是對人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念茲在茲,更是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指明了方向。
從來良守重農桑。曾幾何時,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人們對土地最大的期待。古往今來,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始終是農業的首要功能。如今,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,人們對拓展農業多種功能,實現農村的多元價值有了更多的期待。現代化的農業,不只可以填飽人們的胃,還要具備凈化肺的生態功能,美化眼的觀光功能,陶冶性情的文化功能,承載鄉愁的情感功能……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種種憧憬,都可以在“現代農業”的豐富性中找到相應的內容。
國際經驗表明,越是發達的國家,農業在GDP中的比重會越來越低,但對農業的重視程度卻越來越高,農業本身會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,農業生產力也會得到更大解放,這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,也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。具體到我國,農民擁有的土地資源十分緊張,要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,絕不能僅僅指望土地上的一產收益,要貫通產加銷、融合農文旅,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,使各地農業資源的不同優勢得到發揮。當“一粒糧”串成了“一條鏈”,當山里的“一塊田”鏈接上了國內外的大市場,農業本身所蘊含的產業潛力才能夠得以挖掘,進而把產業增值收益和就業崗位更多地留在農村、留給農民。新時代,農民心中的“豐收”二字,早已不再是“多收了三五斗,多養了三兩頭”的產量豐收,而是增加了經濟效益、生態效益、社會效益的多重內涵。
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的期盼者、受益者可不僅僅是農民。“故人具雞黍,邀我至田家”,美麗鄉村的建設讓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得以回歸鄉野,在綠水青山、田園風光中體會動植物生命活動生生不息的過程,感受農村社會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的傳承和變遷。近年來,不少地方建設了農耕文化主題公園,成立了以農業文化遺產為核心要素的風景區,逢節假日,各方游客紛至沓來,比之琳瑯滿目的購物場所和充滿國際化元素的游樂園區毫不遜色,足見“含農量”越高,吸引力越大。
現代化對農業有了新期待,鄉村的豐收景象正在從“五谷豐登、六畜興旺”轉變為“產業融合、百業興旺”,這對于鄉村來說是極好的發展機遇。好事要辦好,好機遇要抓好。在拓展農業多種功能、規劃產業發展的過程中,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,要本著高質量發展的原則,寧可“小而精”“小而美”,也勿要貪大求快、跑馬圈地。更不能放松糧食生產,不能離開“農”的本色。只要牢牢守住根基,農業的多功能拓展之路就能行穩致遠,越走越寬廣。